首页 >  匠工观察 > 

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面对“乡愁”

发布时间:2016.04.21

浏览互联网,“浙江海盐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富有成效”、“朔州农业发展银行注资8000万支持右玉城镇化建设”、“牡丹江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有序推进”等新闻不断见诸网页,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

然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如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日,在第十七次北京学学术年会上,“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记得住乡愁”这一议题引发热烈讨论,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乡愁实质是地方和文化认同

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个引擎的飞速运转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乡愁恰恰与人们的情感联系最为紧密。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学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层次的“乡愁”一词,出现在官方决策平台上,体现了中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从学术范畴挖掘乡愁的深刻内涵,对贯彻落实中央这一精神,有重要意义。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蕾蕾认为,中国经历了30余年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巨大变革与转型,在目前的社会语境下,乡愁正是民众面对社会变迁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在她看来,乡愁由故乡地理、童年历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记忆四个要素构成,乡愁的本质暗含理想之乡与真实之乡的对比、愁与乐的情感或记忆矛盾、空间流动与稳定栖居的张力、主体性的变动与多重,以及家国尺度的转换等各种复杂特征。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司徒尚纪认为,乡愁是指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原乡风物的追忆等不舍的情怀。山、水、乡愁的组合,实质是一种生态文明,一种协调、和谐的人地关系,其深层根源是人们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耿波看来,乡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属于人生审美化的范畴,是人们离乡若干年后对村落的美好反思和回忆,其本身是美的。而在新型城镇化语境下,乡愁既意味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也包含着对当下处境的满足,这样的乡愁才是美的,而不是怨的。

乡愁不是消极的情感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但不得不承认,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一系列复杂难题也随之而来。例如,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地区特色文化衰落、城市病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也无形中侵蚀着人们的乡愁情怀。

李蕾蕾认为,当下,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分别产生了“回不去的乡愁”和“失落的工业乡愁”。她举例道,广东梅州新城规划使得90%的客家围屋面临被拆的威胁,围屋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将无法依存;伴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老一辈的国企工人和新一代的农民工群体,将形成对工业城市和农业故乡的双重记忆与情感。因此,保护乡土文化遗产和工业文化遗产,尤其重要。

的确,乡愁作为行动目标和理想,为传统村落、建筑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对此,不少学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古建筑保护、族谱村志的承袭编纂等,对留住乡愁意义重大。

而在耿波看来,还远不止这些。他认为,村落应当保持原始风貌,使人们的乡愁有所寄托。不过,村落本身不变,只是乡愁得以寄托的条件,却不是根本条件,最根本的是走出村落的人们有生存能力和生存尊严。乡愁并不应该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而是人们在离乡之后因在他乡得以安身的回头一望,是对离乡事实的价值升华。

在现实中留住乡愁

如何守得住心中的乡愁,让它不仅存在于记忆里,也存在于现实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记得住乡愁”,实质是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司徒尚纪表示,应改变以城市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积极推动就地城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构建协调、和谐的人地关系。以广东为例,可根据广东区域文化差异,以广府、客家、潮汕、雷州四大文化板块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真正将乡愁留下来。

耿波认为,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村落形态改变是不可阻挡的大势,记住乡愁不只是僵化地保持村落原始风貌,关键是要发展出与形态改变相适应的生存模式。同时,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才资源的不均衡,应鼓励那些离乡的“新乡绅”,反哺村落、建设村落,共同留住一份乡愁。

在不久的将来,乡愁应该不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而是就在你我的生活里。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x/201506/t20150619_2040772.shtml

申明: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资讯仅供参考使用,部分资讯转载自其它来源,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资讯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